融通中外承文化 情满中秋共团圆——中秋“国际范儿”!国际教育学院中外师生这样过中国节

时间:2025-10-01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9月30日下午,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国际教育学院100多名来自中国、泰国、越南、蒙古的中外师生齐聚企业运营虚拟仿真综合实践中心,在讲中秋节故事、做月饼、玩投壶、扎灯笼、古筝演奏的活动中,品中秋、融文化、结友伴。国际交流处处长、学院党总支书记张云志同志,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学院院长李艳,学院副院长唐瑛琪出席活动。

(张云志书记、李艳院长和唐瑛琪副院长出席活动)

(中外师生共庆中秋佳节)

张云志书记致辞

张云志书记指出,中秋节承载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基因与情感,从诗词乡愁祈愿到如今团圆食饼习俗,凝聚“团圆”“和谐”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暖符号。希望留学生能通过这些沉浸式体验,触摸到中华文化的鲜活脉搏,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的魅力,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与中国师生的距离,增进文化认同。期待中外师生以中秋为纽带深化友谊,让校园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温暖家园。

(张云志书记致辞)

文化探源:环球团圆故事汇

中国学生郭浩然分享:"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它依旧是备受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尽可能地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中国学生郭浩然讲述中国中秋节的起源与习俗)

泰国留学生王佳怡说:"泰国的中秋节融合了中国文化,吃月饼、赏月……,正值今年2025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祝愿大家中秋团圆,让中泰文化更亲近。"

(泰国留学生王佳怡分享泰国的中秋节)

越南留学生周氏金莺说道:"月饼的甜让我想起家乡的糕点。在今年2025年中越建交75周年,也是“中越人文交流年”,这份熟悉又新奇的中秋文化体验,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越友好的深厚情谊。"

(越南留学生周氏金莺表达中秋佳节之际,对中越友好情谊的理解)

蒙古留学生黛雅馨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在中国过中秋节,这里的朋友、学校老师和领导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很期待和同学们一起做月饼、扎灯笼……"

(蒙古留学生黛雅馨分享在中国过中秋节的喜悦)

月饼DIY:指尖上的“团圆”味

留学生在中国师生的指导下全程参与月饼制作,从揉面、包馅到压模成型,亲手完成广式、苏式等传统月饼的制作。同步展出的“月饼文化展”,系统呈现出唐代“胡饼”到现代月饼的演变历程,让留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团圆”“和谐”的文化内涵。泰国留学生白璐星表示:“亲手制作的不仅是月饼,更是对中国‘家文化’的深刻理解。”

 

 

 

(中外师生共同制作月饼)

匠心实践:践巧艺,融情谊

“匠心手作”环节更添欢乐氛围,情谊升温。投壶游戏古风盎然,中外师生执矢投壶,体验古人礼仪之雅与竞技之趣。手工制作月兔灯笼则洋溢着温馨创意,大家巧手折叠、组装、粘贴,一盏盏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花灯点亮,柔和的光晕映衬着大家的笑脸,纷纷拿着灯笼合影留念。古筝演奏和汉服展示让中外师生们倍感兴趣,并主动尝试古筝弹奏和学习汉服的礼仪文化。学生们表示:“亲手做花灯,好像更懂中秋节的浪漫了”,中国传统手艺的精巧与文化寓意,更加具象。    

 

 

 

(中外师生共同体验玩投壶、扎灯笼和弹奏古筝)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此次中秋节活动既是国际教育学院深化“中外交流”主题实践的具体行动,也是以文化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探索。活动通过“文化讲解+亲手体验”的模式,为中外师生搭建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友谊桥梁,让留学生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未来,学院继续将“讲好中国故事”牢记于心,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助力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通过多维度、多方式、多角度的教育实践,引导国际学生做中国文化的认同者、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合影留念)

一审:檀斯园 二审:李艳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