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交流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为深化中泰人文交流,推动汉语言文化在东盟地区的创新传播,国际教育学院“汉教学生与泰国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文化交流共生课堂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团队以提升泰国留学生的文化体验感,培养中国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管理和组织能力,聚焦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为目标,精心打造“中泰学生汉语言交流共生课堂”。
依托壮民族的文化特色,项目团队以壮锦及其产业链、铜鼓文化、博物馆探访等作为语言文化共生课堂的载体,通过吸收汉语教学基本功扎实、文化素养良好的汉教学生作为共生课堂的负责人,为留学生提供“同龄视角”下语言课堂的知识和文化学习与课外实践操作的真实体验,加深泰国留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实现语言在实际交际场景的有效运用,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多元实践角度激活跨文化共鸣。而作为课堂负责人的汉教学生,则获得即时的教学效果反馈,从而反思其教学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并迅速采取措施,做出调整。
壮锦作为广西特色文化的代表,在共生课堂中大放异彩。项目团队学生为留学生讲述壮锦经纬交织的奥秘,带领他们感受壮锦之美,并介绍壮锦周边产业链的现状和动态,探索壮锦与泰国传统服饰的融合发展路径。在壮锦手工体验课堂,泰国学生屏息凝神,将壮锦装饰在日历上,惊叹道:“原来每一道花纹都讲述着壮族先民的故事!”
(图一、二:团队成员为泰国留学生讲解壮锦历史文化内涵)
(图三、四:团队成员杨牡丹老师与泰国留学生共同完成壮锦周边产品---壮锦台历制作)
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中,项目团队成员化身语言和文化指导员,为泰国来华留学生讲解传统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交流传统文化技艺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同龄视角”下交流共生课堂模式。在书法体验活动中,团队成员耐心为留学生讲解书法文化知识,并示范书法起笔、运笔的技巧。留学生在编织中国结的活动现场,项目团队成员耐心地教授留学生们编织技巧。留学生们专注地穿梭丝线,一个个吉祥结、盘长结在指尖诞生,他们将编好的中国结挂在背包上,笑着说:“这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象征着中泰友谊牢不可破!”这种模式促进了中泰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让中国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泰国文化,也增强了泰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验和认同。
(图五、六:团队成员为泰国留学生讲解书法与中国结的技艺)
项目团队还充分利用学校举办““三月三””活动的契机,组织留学生学习该节俗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并通过“铜鼓声中抛绣球,中文歌曲大接唱”的课堂游 戏互动,提高了泰国留学生对““三月三””节俗文化活动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活动当天,清脆的竹竿敲击声划破校园的宁静,中泰学子手挽手,随着节奏轻盈跳跃。欢笑声中,泰国学生感慨:“竹竿舞的节奏就像汉语的声调,需要用心感受才能踏准每一步!”背篓绣球竞技区,五彩绣球在空中划出弧线,中泰学生分组协作,精准投掷。中国学生小阳笑道:“绣球象征祝福,我们抛出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对彼此文化的尊重!”
(图七、八:团队成员为泰国留学生介绍““三月三””节俗活动语言文化知识)
(图九、十:共生课堂活动之——“三月三”节俗活动“铜鼓声中抛绣球,中文歌曲大接唱”)
(图十一、十二:团队成员与泰国留学生共同参与““三月三””节俗文化活动)
作为中国—东盟语言服务人才的摇篮,国际教育学院始终践行学校“语言为基,文化为魂,实践为桥”的育人理念。本项目的共生课堂正是在此宗旨下的进行的探索,将汉语言文化的学习融入非遗手作、传统艺术、体育竞技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字中有画、话中有情”的文化深意,中泰学子以文化为舟,以实践为桨,正共同驶向文明互鉴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