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为深化跨学科协同创新,数字科技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合举办跨学科合作路径探索交流会,共探“人工智能+小语种”融合发展新路径。数字科技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钟明辉、陈忠伟副院长,黄志伟、黎晓凤系主任及骨干教师,国际教育学院韦祥刚顾问、张云志处长、李艳院长、唐瑛琪副院长、陆柏阳副书记、学院骨干教师等参加会议。
会上,数字科技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展示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泰语新闻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坦言当前存在文本数据需深度处理、偏误分析方案待完善等技术瓶颈,且泰语云合成数据稀缺、小语种语料库建设滞后。
韦祥刚顾问讲话
韦祥刚顾问针对性提出建议:建立学生发音数据库,依托学校特色资源深耕小语种语料库建设,聚焦师生核心需求与技术痛点,借鉴大语言模型发展经验,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加速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向专利、生产力跨越。他强调,需系统采集东南亚小语种及少数民族语言语料,构建专属模型。陆柏阳副书记建议将技术研发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分阶段落地成果。
数字科技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合举办跨学科合作路径探索交流会现场
双方围绕合作难点深入研讨、互鉴经验,一致认为应紧抓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发展风口,以“人工智能+小语种”为突破口,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产业动能,助力区域语言服务与智能科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