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开展“我在四大洲教中文——从志愿者到公派教师”讲座

时间:2025-09-29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9月28日下午 ,国际教育学院在语言交流综合训练中心开展以“我在四大洲教中文——从志愿者到公派教师”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具备多年海外教学经历的语合中心外派教师廖诗琴老师主讲,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艳,副院长唐瑛琪出席讲座,学院2022—2025级全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参会。

李艳院长向廖老师带来的讲座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指出当前全球教育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我国对外教育合作规模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国际教育人才需求的结构性激增,这意味着同学们既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需要跨文化沟通能力、危机处理智慧和创新教学思维。李艳院长鼓励同学们以此讲座为契机,“带着问题聆听”、“伴随思考学习”、“瞄准目标行动”,无论是成为外派教师,还是投身国际教育研究,希望同学们将讲座中所学转化为未来职业道路上的“垫脚石”。

(李艳院长致辞)

一、外派经历:在世界舞台上成长

拥有四大洲、长达8年海外教学经验的廖老师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活下来”开篇,引起全场共鸣。她结合印度尼西亚、南非、美国、奥地利等国家教学工作和文化活动等外派经历,并提出职业成长的三大核心收获:跨环境生存能力、多元文化协作力与青少年沟通技巧,并强调“选择外派国家需综合院校平台、个人实力与兴趣”。

(讲座现场)

二、行业动态:国际中文教育迎来黄金时代

廖老师援引最新行业数据:已有8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AP中文考试考生人数从最初的3261名增加到2025年的18000名。她解读《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等政策文件,指出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多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职业+中文”和“中文+职业”成为主流。

(廖老师向同学们分享外派经历)

三、职业前景:多元化路径与核心竞争力

国际中文教育的职业路径日益多元。除一线教师外,同学们还可投身与教育科技、教材研发、出版编辑、跨文化顾问有关的工作。廖老师指出,具备“中文+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受市场青睐。并强调,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素养以及数字化教学技能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四、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分享学习方法时,廖老师提出了十二项具体建议,包括考取国际中文教师证书、深入学习现代汉语等专业课、掌握多门外语、录制课程并撰写教案、收集语料与偏误案例、参与行业培训与会议等。她着重提到,跨文化敏感性与实践能力需通过真实情境不断锤炼。例如,她在印度尼西亚教学时曾因涉及“猪肉”内容引发文化冲突,及时道歉并调整教学策略,成为一次宝贵的跨文化学习经历。

(同学们认真听讲座)

五、资源整合:善用平台与社群

廖老师推荐了多种学习资源,如语合中心、孔子学院等官方平台,《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以及Hi Chinese、DuChinese等学习APP,并着重讲述2026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报名申请流程,从工作地点、工作任期、工作待遇、报名时间、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所享有的多种优惠政策等情况为同学们进行讲解,鼓励同学们早了解、早准备、早参与。她还分享了自身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星期三小姐”与B站账号,持续输出教学心得与行业资讯,构建起一个活跃的中文教育社群。

(郭浩然同学提问发言)

对于同学们关心的志愿者津贴、岗位选择与发展路径等问题,廖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本次讲座为国际教育学院的师生生动呈现了在海外从事中文教学的真实图景,不仅让大家认识到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事业所蕴含的挑战与机遇,也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投身这一领域的兴趣与热情。通过真实案例与实用信息的分享,同学们对志愿者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对未来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为有志于参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同学们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一审:檀斯园 二审:李艳 三审:梁淑辉